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社会万象 > 正文

    “以物换物”这种现象,早年农村很普遍,现在还有吗

    信息发布者:gdmmhw
    2019-05-05 11:51:04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在我们的认知里,想要得到一件商品就必须要用货币才可以实现交易,但是在我国的农村早年间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现象,那就是“以物换物”。光看字面的意思大家就很好理解,那就是用自己手头已经有的东西去和别人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,这种现象让很多人觉得神奇,因为以这样的方式交易,很多时候都无法实现等价交换,然而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,却经常发生。
    图片
    早些年农村地区物质匮乏,不少村民都会利用自己手头上的一些资源去换取需要的生活用品。最不用成本的大概要数姑娘们的长头发了,家里有闺女的会让孩子蓄长发,等到及腰之时,就可以剪下来换东西了。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头发都只能换到一些钢针或者是火柴,虽说不值钱可毕竟是用免费的头发换来的,生活中也都用的上,怎么说都划算。
    农村地区收集破烂的人很多,现在有些人已经把它当成了一项事业。不过在早年的农村,旧报纸、破水桶都是可以收起来 的,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会慢慢的攒着,等到哪一天村口突然来了卖碗卖锅的生意人,这时候这些破烂就派上了大用场。有时候攒大半年的废品可以换几块碗、一口锅,对于她们来说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。
    图片
    除了这些生活用具,人们也会拿吃的互相交换。早些年的北方地区,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严寒之后很难得可以吃到绿色蔬菜。因此有些人就会拿出鸡蛋去换蔬菜和小葱。或许在人们的眼里,鸡蛋的价值可比绿叶蔬菜贵多了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又是划算的。因为一个鸡蛋如果炒菜根本就不够一家子吃,但换一把蔬菜回来炒一炒,可是足够一家子吃一顿了。
    以物换物的情景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年,甚至在九十年代初还依然存在。除了内陆地区,在人们眼里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带也有出现。闽浙沿海盛产海带,九十年代物价低,一斤海带只值几毛钱,海边人一年收成也才上千块,日子过得紧巴巴,孩子们想吃水果都难。
    图片
    这时候就有些山区的果农会运上整车的桃子、李子到沿海地区做生意,不少人都会拿着海带换水果,通常情况下一斤海带换一斤桃子,这些果农转而将海带运送到内陆,把价格往上翻一番,赚其中的差价。不过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在变好,如今的以物换物现象在农村基本上看不到了。不知道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小伙伴们,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,是否见过这样的情景呢?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网友评论
    声明 本文由乡镇港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乡镇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乡镇港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